恐同症为什么认为同性恋想什么都是错的。
每年的5月17号,是国际不再恐同日,源于1990年5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将同性恋从精神病名册中除名。有趣的是,同性恋不再是神经病以后,一种新的神经病又诞生了——恐同症。不知道会不会有一天,人们又会为“恐同症”正名,然后搞一个世界不再“恐恐同”日。
一、如何看待恐同症?
很多人说同性恋有毛病,可真有毛病的,究竟什么叫同性恋,还是恐同?大家仔细想想,人人都可能是同性恋啊!自恋不就是同性恋的一种吗?我们从小被教育说“你要先学会爱自己才能爱他人”,就是叫你要“同性恋”啊!你连自己都不爱,还好意思说人家有病,你是不是有病?希望恐同者能早日意识到自己有病并主动吃药、接受治疗,同性恋恐惧,是一种基于性别的歧视,他们觉得同性恋想什么都是变态的,同性恋看什么都是变态的。不仅指向同性恋者,还指向外貌、装扮、举止及生活方式不符合传统性别规范的妇女和男性,如“假小子”和“娘娘腔”,他们会无知的把它们也叫同性恋,所以什么叫同性恋的都是变态的。这些就是他们的看法。
当一个正常人看到辣眼睛但对自己无害的事物时,惯常的做法是闭上双眼,之后不再为此感到烦心。而种族歧视者或恐同者不是这样,他们会持续忧虑,然后差别对待那些与自己不同的人,严重则采取打击、报复甚至斩草除根的手段,因为他们觉得同性恋想什么都是错的,同性恋做什么都是错的,只有他是对的。这才是病,属于恐惧症的一种。
恐惧症是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客体或处境为主的神经症,临床分为社交恐惧症、场所恐惧症和特定的恐惧症三种类型,恐同症就是第三类。有学者对恐惧症患者做过测试,结果表明[1]:相比于健康者,恐惧症者心态健康水平较差,心态敏感脆弱,易被他人暗示,尤为突出的表现为痛苦、焦虑、精神病性、强迫和躯体化。
当然我不确定治疗恐同症会不会像治疗同性恋那样,用电击、钢筋插脑子、针灸、烧纸求菩萨之类的方法,但如果你发现身边的朋友对同性恋有挥之不去的阴影,还是务必带去精神科看看。为避免你判断失误,这里交代一下恐同症患者有哪些特征[2]:与同性恋群体的接触非常有限;更有可能来自农村、小镇等政治、经济和文化较为薄弱的地区;年龄更大的和较少受过正式教育的人更可能恐同;处于青少年和大学年龄组的男性比中年人更可能恐同;笃信宗教的人更可能恐同;持反同态度的人更可能将同性恋视为性别倒错者,并且更有可能遵从传统的、束缚性的性别角色;持恐同态度的人,总体上性压抑;恐同者会表现出高度的权威主义及相关的人格特征,诸如认知僵化、教条主义、对模糊性的无法容忍以及对权威的依赖等;那些相信同性恋可以“传播”或是一种选择的人,更可能恐同;男性通常比女性更可能恐同。
1、中国人对同性恋的恐惧是怎么来的?
弗洛伊德说,恐惧作为一种焦虑,来自自我对危险的反应。对男同持有恶劣态度的直男,经常找的几个借口是“想到男同啪啪啪的方式就觉得恶心”“害怕男同看上自己”。从生理意义上讲,异性恋男性不习惯拒绝性邀请,于是当他们遭遇同性的邀请时,会比异性恋女性更加焦虑不安。因不知道如何拒绝别人的性邀请而导致的焦虑感,可能会发展出自我的心态防御机制,比如通过生气、愤怒的情绪,或攻击性的行为来消除这种焦虑感。
恐惧本身,更多是环境造就的。诚如大家所知,同性性行为自古就有,但同性恋这一群体概念,是19世纪末才有的。随后,社会学家才发现了另一种与之相对的概念,就是1920年出现的“同性恋恐慌”,这是一种精神疾病。最初,“同性恋恐慌”并不是指由于另一位男性的示爱而产生的心态恐惧,而是感觉到自己是基佬,但又不敢表达和释放出来的同性恋欲望,这种恐慌,发生在男性扎堆的士兵和水手群体里,也就是“恐同即深柜”的底源。他们害怕想什么叫同性恋。
在西方国家,宗教通常被认为是反同的重要原因之一,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等教派中,都有相当明确的反同号召。但中国不一样,我们的佛教对同性恋尤为包容,在佛经里,没有任何典籍限定婚姻关系必须由一男一女组成,佛教教义的慈悲悯人情怀还认为同性恋只不过是众多情欲的一种,并不异于异性恋。所以中国人恐同的一个重要根源,还是在于社会结构。
工业革命以后,社会前进的一个重要驱动力,就是资本主义精神。你从小被教育要努力、要自强、要实现个人价值,这就是工业社会对你的要求——要通过自我约束、敌视欲望、不鼓励情感表露和依赖,进而锻炼出自我竞争力,这样才能具备“被剥削”的资格。工业社会不希望男性太情绪化、太自我表露,不希望男性将精力浪费在追逐性刺激上,你要克制自己,才能生产更多的生活资料。所以不要说同性恋,就是性本身,在上个世纪的工业社会里都是高度压抑的,祖国还没建设好,岂能儿女情长?
在中国,恐同的直观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害怕与同性恋接触,因为恐同者害怕与同性建立起一种不同于友谊的陌生而又亲密关系,这种关系不符合我们一直接受的人伦教育;二是恐同者害怕同性恋会传染,所以疯狂地暗示自己、攻击他人,以在心态立场上与同性恋产生隔离。
2、中国特色恐同症该怎么治?
中医认为,恐同症与情志不舒、痰湿蒙胆、肝郁气滞有关,表现为胆怯、易惊、胸闷、头晕、心悸、口淡、舌淡、苔薄白、脉滑,如果条件允许,建议吃一点中药,自拟宁神片服下即可。不过去正规医院问诊,要是你碰到了我,我可能会给你一瓶鹤顶红。
心病还需心药医,我觉得还是应该给恐同者一些心灵上的抚慰。
这是一张全球恐同地图,越红的地方,对同性恋的政策越不友好,恐同者也就越多,越绿的地方呢,对同性恋越宽容。我想用这张图片告诉恐同者们,你们不孤单!你们用三角尺量一量、算一算,你们的病友占领了世界版图更多更大的位置呢!意不意外?惊不惊喜?
为什么今天我们开始大面积地讨论性与性别的话题了?因为原来的工业社会结构,正在瓦解、重组,离婚率上升、个人幸福被崇尚、女性权益的倡导……这些无不释放出一个信息,就是世界变了。
恐同者的恐惧,无非是他一旦接受“同性恋是合理的”这种设定,原有的评价体系和对同性的情感标准就面临着解构与重组。这种排斥与抗拒,跟本能无关,而是建立在整个社会价值体系对同性恋人群的整体道德评价基础上的。恐同者害怕的是,如果他接受了同性恋,那他就丧失了自己的主流政治身份地位,而成为不被认可的角色。从而导致他们人为同性恋想什么都是错,同性恋看什么都是错。
所以说到最后,恐同症究竟是个人的心病,还是社会的诟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