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第一才女”吕碧城:我单身是因为没有男人配得上我的灵魂
绿蚁浮春,玉龙回雪,谁识隐娘微旨?
夜雨谈兵,春风说剑,冲天美人虹起。
清朝末年,时任两江总督的樊曾祥在一首新词里读到这两句,不禁拍案叫绝。
“夜雨谈兵,春风说剑”,该是何等的胸襟气魄,才能写出这么荡气回肠的词句?!
樊曾祥立刻让身边人去打听这首词的作者,但更令他震惊的是,这首词竟然出自一个12岁的小女孩之手。
这个小女孩,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主角---“民国第一奇女子”吕碧城。
碧城碧城,春草碧色,心有池城。
吕碧城的人生,恰如她的名字,如春草般旺盛鲜活,胸有城池丘壑,豪情万丈犹胜男子一分。
“民国第一奇女子”吕碧城
文坛上她是当之无愧的才女,博古通今,学贯中西。
她精通古诗词,被誉为“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可与李清照比肩;她也是中国第一位女性撰稿人,中国新闻史上第一名女编辑,与张爱玲,萧红,石评梅并称“民国四大才女”;
但与民国时期其他的一些才女相比,吕碧城更多了一些侠义与豪情。
她义薄云天,胸襟气度不输男子,为中国女性的整体觉醒奔走呼号,是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先驱者和女权运动的鼻祖,与秋瑾并称“民国南北女子双侠”;
她能力卓越,23岁担任中国第一位女校长,29岁出任袁世凯政府的机要秘书,与黎元洪,蔡锷,梁启超等政坛大佬共事,指点江山,挥斥方遒;
离开政坛进军商界,她赚的钱几辈子都花不完,随后独自一人周游世界,阅尽世间繁华。
从文坛到政坛,再到商界,吕碧城在各个领域都做到了顶尖,把生命活得处处生动,终身未嫁也过得精彩纷呈。
破茧陈蝶,霸气救母初显锋芒
1883年,晚清末年,吕碧城出生在安徽旌德的一个官宦家庭。
她的父亲吕凤岐是光绪年间的进士,曾任山西学政,相当于现在的省教育局局长,家族在当地颇有权势。
如果不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她的人生,本来应该和同时代大多数女子一样,相夫教子,度过安稳的一生。
但是,12岁那年,父亲吕凤歧中风猝死,只留下了吕碧城姐妹四人。
这场变故彻底改写了吕碧城的命运,也第一次显现出了她不输男子的胸襟侠气。
少女时期的吕碧城
那个年代,家中没有男丁,就意味着没有资格继承家产。
吕家丰厚的遗产惹来了族人的眼红。族人以她们家中无后为由,强霸了她们的财产,甚至还唆使土匪把吕碧城的母亲劫走,想把她们母女赶尽杀绝。
年仅12岁的吕碧城,在这个四面楚歌的时刻站了出来。
她没有屈服于来自家族的压迫,而是四处奔走活动,给父亲的朋友和学生写了一封又一封的求救信,凭借一股侠义豪情打动了所有人,终于成功救出母亲。
小小年岁气度不凡,本来应当受到到众人称誉,但吕碧城却等来了一纸退婚书。
原来,她这场救母的豪举,令父亲生前为她定下的夫家---汪家人起了戒心。
汪家的主母,也就是她的“准婆婆”觉得她小小年纪就有这么大的能耐,将来娶进门肯定是无法管教的,所以就提出了退婚。
父亲猝死,家产被夺,母亲被绑,自己被退婚,命运给了12岁的吕碧城一重又一重的打击。
但她没有倒下,而是在反抗中蜕变新生。
凤凰涅槃,惊才绝艳震撼世人
两年后,14岁的吕碧城和三个姐妹,随母亲投奔了在塘沽任盐运使的舅舅严凤笙,开始了寄人篱下的生活。
20岁那年,天津女子学堂成立,一股解放妇女的运动和男女平权的思潮在中华大地兴起。
吕碧城向舅舅提出了去念女校的想法,却被舅舅大骂:你都被退婚了,还想着抛头露面,真是不守妇道!
这一刻,吕碧城突然顿悟,从父亲去世开始,她所遭遇的所有磨难,都只是因为她是个女孩而已。
少女时期的吕碧城
因为是女儿身,所以没有继承家产的资格;因为是女儿身,族人就敢欺负她们,敢绑架母亲;因为是女儿身,所以母亲在舅舅面前活得卑微弱小;因为是女儿身,自己就没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只是,凭什么呢?谁规定女孩就不能享有同等的权利?又是谁觉得,她吕碧城的人生就一定不如男子呢?
这天凌晨,吕碧城独自一人离开了家。她身无分文,逃票登上了开往天津城的火车。
此去,山长水远,开启了她彪悍辉煌的人生。
一腔孤勇来到天津的吕碧城,很幸运地遇到了她生命中的贵人---识才爱才的《大公报》总编辑英敛之。
大公报
英敛之无意中看到了吕碧城写给旧识方夫人的一封信,觉得写信之人字迹飘逸,才华非凡,于是亲自登门拜访。
一番交谈后,他对吕碧城的才气和胆识大为赞赏,当即决定邀请吕碧城出任《大公报》的见习编辑,吕碧城也因此成为了中国新闻史上的第一位女编辑。
自身的苦难遭遇,让吕碧城清醒地认识到了当下社会女性地位的低下,所以入社后发表了一系列宣扬女子解放与女子教育的文章诗词。
吕碧城和英敛之的夫人
她的文笔一扫传统女性作者充满闺阁脂粉幽怨气质的文风,充溢了一种豪纵不羁、激昂豪迈的精神气势,如重锤一般,敲击着国人陈腐的思想,瞬间引起轰动。
不多久,吕碧城声名鹊起,英敛之又把她引荐给著名教育家严复。严复对吕碧城赞赏有加,称她“年纪虽少,见解却高。”
后来,严复又把吕碧城推荐给袁世凯,说她是兴办女学最好的人选。
靠着自己的才华,这个年轻的女孩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逐渐进入了当时社会权利的顶级圈子,之后一路开挂,活成传奇。
1904年,北洋女子公学成立于天津,吕碧城作为该校负责人之一综理教务。
1904年11月北洋女子公学正式开学,吕碧城出任总教习
1906年,女子公校改为北洋女子师范学堂,时年23岁的吕碧城出任校长,成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女子师范学堂校长,一时轰动社会。
北洋女师范学堂开学仪式时合影
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年代,鲁迅曾经概括女性离家出走面临的两个结果:不是堕落,就是回来。
可吕碧城这一走,却走出了第三种结果---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天生“女王”:不设边界,玩转政商两界
1912年,辛亥革命胜利,伴随着清王朝的灭亡,压迫中国数千年的封建也社会土崩瓦解。
袁世凯在北京登上民国总统的宝座,而吕碧城也凭借与袁家的旧交,出任总统府机要秘书,后又担任参政一职,成为中国史上女子任此高职的第一人。
吕碧城本想,如此高的女官之位,肯定可以一展抱负,为更多受压迫的女性同胞争取利益。
但没想到,她雄心勃勃奋斗三年,却在1915年等来了袁世凯蓄谋称帝的消息。
黑暗的官场让她心灰意冷,她拒绝了袁世凯的再三挽留,愤然辞官离京,带着母亲移居上海,从此不再涉足政坛。
1918年,吕碧城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文学与美术,四年后学成归国,转战商界。
她凭借过人的胆识和高超的手腕,与外商合作开办外贸生意,两三年之内就积累了可观的财富,跻身于上海滩的时杰俊彦之中。
吕碧城在上海静安寺路的自建别墅
她努力赚钱,也从不吝啬于给自己花钱。
她在静安寺路自建洋房别墅,和当时上海滩的大老板陆宗舆、庞竹卿等人做邻居;
她着装时髦大胆,每次赴宴会,都会穿全新的礼服;
她独自一人环游世界,周游法国、德国、英国、瑞士、意大利、奥地利等国,并将自己的见闻写成《欧美漫游录》,连载在报刊杂志上,让国人与她一起看世界 。
吕碧城的穿着,在当时社会来说可以算“特立独行”
她活得恣意放肆,不惧议论,我行我素,将人生的每一步都走得风生水起;
她是天生的“女王”,从不给自己的人生设限,从文坛到政坛,再到商界,她吕碧城永远是最绚丽夺目的那个人。
独立的爱情:这世间没有男人配得上我的灵魂
才貌双全的女子向来不乏追求者,吕碧城自然也是。
不少才子和高官都是她的追求者,有清华教授吴宓,还有袁世凯之子袁克文。
袁寒云,字克文,“民国四公子”之一
但她始终觉得没遇到那个对的人,不愿意因为“将就”而进入一段婚姻。她曾对朋友提起过自己对婚姻的看法:
“我这一生遇到的称心的男人不多,梁启超早有家室,汪精卫太年轻,汪荣宝人不错,也已结婚,张謇曾给我介绍过诸宗元,但年届不惑,须眉皆白,也太不般配。
我的目的不在钱多少和门第如何,而在于文学上的地位,因此难得合适的伴侣,东不成、西不就,有失机缘。
幸而我手头略有积蓄,不愁衣食,只有以文学自娱了。”
曾有评论家说吕碧城是“民国第一剩女”,但谁说婚姻才是女人最终的归宿呢?
吕碧城有过几段爱情,只是没有踏入婚姻。她不是被剩下的女人,而是自动选择孤独的女王,因为世间没有人能配得上她的灵魂。
后记
吕碧城的一生都是光芒璀璨的,犹如绽放的烟花,绚烂决绝,张扬肆意。
她用自己的传奇人生,打了那些曾经欺负过她的人一个响亮的耳光,也告诉了世人,一个优秀的女人身上可以迸发出多大的能量。
优秀的女人,都带点侠气和豪情,面对不公平的命运,有绝不屈服的勇气。
她们可以凭借骨子里的这股侠气,把自己活成一支响当当的队伍,不惧怕离散与抛弃,始终对生活保持着最丰盈的希望,单枪匹马把自己活成传奇。
我是余七公子,一个喜欢历史的90后,如果愿意,欢迎关注我,和我一起品读那些烟波岁月里的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