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没有那一枪,他一样是个传奇—“披头士”约翰·列侬
距离约翰·列侬遇刺身亡已经过了第42个年头。1980年12月8日,约翰·列侬在纽约的寓所前被一名患有精神病的美国狂热男歌迷枪杀,年仅40岁。每年此时,世界各地的歌迷自发性地用不同方式悼念他,似乎也已变成一种仪式。
上世纪60、70年代的自由与奔放,我们多数来不及参与,会知道披头士,会知道约翰·列侬,那都是后来的事。
时间神秘而伟大,我们能知道的约翰·列侬的形象,也早已经过了层层过滤。有传记、有调查、有采访、有纪录片,或暗示或影射,或嘲讽或指控,如今想要看清他的真正面目,就意味着要穿越这些八卦资讯的泥淖,方能厘清思绪。
但这真的有可能吗?
我们真的能看清一个人的真正面目吗?
我觉得是不太可能的。
因为可能连约翰·列侬都说不清楚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摇滚人生
1940年10月9日,约翰·列侬出生于英国利物浦一个工人家庭里(是个天秤男喔)。三岁时,父亲抛弃了母亲和他,自此消失。为了让小列侬好好长大,母亲将他寄宿在姨母家,也许因长期缺乏父爱与母爱,列侬从小就是个反抗性格极强的孩子,而这样的性格,也几乎贯穿了他的一生。
15岁开始组团唱歌,20岁与保罗麦卡尼及其他两名团员一起成立“披头士”。从此,他们改写了50年代沉闷的音乐氛围,开创了流行音乐英伦风格的新纪元。甚至,他们有着英伦新贵般的造型,也被歌迷争相模仿。
摇滚乐的基因是反抗,这基因也是列侬天生自带的色彩,他创作的音乐总是离经叛道,摆明着与世界为敌,而生活中嘛,也是个“混蛋”,关于他曾经不好的传言总是层出不穷。但这好像不太影响世人喜欢他,某种程度上可以解释为“另一种人格魅力”吧!
让人又爱又恨的人格魅力
例如,保罗麦卡尼就对他又爱又恨。
麦卡尼来自一个温暖的家庭,像列侬这样的“坏哥哥”,是他从未见过的。可是也正因为是这样的坏哥哥,他才有机会接触摇滚。列侬看着乖乖牌好学生麦卡尼也觉得有趣,性格迥异的男孩透过音乐并发出各自独特的创作,让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开心。
两人都身兼主唱大人的位置,列侬是吉他手,麦卡尼是贝斯手,两人的创作一同支撑起披头士,只是列侬的曲风自由浪漫不受拘束,麦卡尼的则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披头士走红的时候,他们不过都是25岁不到的大男孩。
铁哥儿们在一起玩的时候总是最快乐的,但两个风格、性格都截然不同的天才创作人,即便最开始因为相互欣赏而走在一起,依然要面临分道扬镳、各自逐梦的结局。
但这个“横空出世”、“万人空巷”、“空前绝后”的摇滚团体,最后还是因为“理念不合”拆伙了。发行最后一张专辑《Let It Be》之后,四人正式分道扬镳。麦卡尼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解散是因为“个人主张、对音乐的意见分歧,以及对音乐生涯这个生意的规划不同”。
而后期,列侬因为恋上小野洋子,与她秤不离砣的进出乐团,也是另一个导致分歧的原因。在粉丝心目中,小野洋子就像亲手拆散披头士的女巫,坐实了第三者的宝座。
要哥儿们?还是女人?“一边是友情,一边是爱情”的问题一直都是男人的终极考验。
在披头士最后一张专辑《Let it be》专辑封面,出现了小野洋子。由此可见,约翰列侬此时已经受到小野洋子前卫艺术表现形态的影响,开始走着与乐团不一样的路。
与小野洋子的前卫之旅
是时候聊聊小野洋子这位“女巫”了,或许理解了这个怪女人,我们也能明白为她抛家弃子的约翰·列侬,这个怪男孩。
洋子大列侬8岁,有过两段婚姻。他俩相识于一场洋子举行的行为艺术表演中,名为《切片》(Cut Piece)的行为艺术是小野洋子毕生最出名的创作。表演的内容并不复杂,洋子长发垂肩,像是打坐一般盘腿端坐在舞台中央,然后随机挑选在场的观众,允许他们上台用剪刀从她身上剪下不超过明信片大小的布料,直至剪完为止。
这场行为艺术在英国的前卫人士圈子里,激起了千层浪,也吸引了约翰‧列侬前来观赏。他当时坐在观众席上觉得这个女人太有意思、太酷了,她彷佛明白他心中在想什么。
很多年后,回忆起那场“邂逅”,列侬依然记忆犹新。他说:“记得那天,我看着台上的她让不同的人用剪刀把她衣服剪成碎片,我的心里不禁喊了一声『去他妈的』。”
“她尖锐,她异于常人,她古怪的五官融合在一起却异常吸引。她就像一杯充满怪味的鸡尾酒,让我彻底沦陷了。”
小野洋子的出现,让约翰·列侬得以透过当代艺术的前卫思想创作音乐,并透过艺术家观察事物的角度,发现生活与创作的另外一种可能。他遇见的是爱,更是一种“了解”。
因此,在60年代反战声浪中,当大多数的公众人物几乎都保持缄默时,唯有列侬发出了音乐之外的反抗,他不仅积极地参与反战,也更醉心于当代艺术的领域。
1969年,列侬与洋子选择在风气相对开放的阿姆斯特丹,举行了著名的“床上和平运动”,高呼反战宣言。
床上和平运动,是约翰·列侬与小野洋子最著名的行为艺术。他说只要世界和平,他不怕世人嘲笑,他和洋子愿意做世界的小丑。
他们什么也不做,只是整天躺在床上,房门敞开。已有身孕的小野洋子和列侬躺在床上,接待闻讯而来的各类媒体记者、艺术家、文化名流,以及政治人物的访问。
怪的传奇
列侬不在乎人们说他傻,也不在乎他们的批评,在短短40年生命中的最后10年里,他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透过行为艺术来反对越战,体现了心中对于人文主义及理想主义的推崇。
他怪吗?也许对这个世界来说,他的怪只是用来突显世俗的荒谬罢了。
约翰·列侬被枪杀之前,其实是在进行滚石杂志封面的拍摄。他一丝不挂,像个小婴儿般,蜷缩在妻子小野洋子身边。他称这张照片精准地拍出了他与洋子的关系。晚上回家,他就遇袭了,于是照片也被誉为“列侬最后的吻别”。
乔布斯曾说过 :“也许因为约翰·列侬,这世上的理想主义曾经出现过。”
列侬的成就是多样性的。从60年代成立披头士开始,到70年代的前卫艺术,他利用各种媒介来阐述心中对于理想世界的想像,抒发对世界的不公与愤怒,推行爱、和平、自由。列侬之所以传奇,不是因为他最后死于枪击,不是因为他在盛年时生命的戛然而止,不是那些流传久远、传唱度高的歌曲,而是他留给世人一个无法复制的人格魅力。
尽管他在私人生活里,的确是个“混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