渚碧礁:南沙第二大岛,绿化开始覆盖全岛,成为了南海的重要基地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渚碧岛,这座曾经只是海中礁盘的地方,如今已成为南海最重要的战略要地之一。
谁能想到,几十年前,这里连一块能站稳脚跟的陆地都没有,而现在,不仅有了坚固的地基,还有机场、码头,甚至绿树成荫。
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一切的转变,竟然是在短短几年内完成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
时间回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时的渚碧礁只是南海众多暗礁之一,涨潮时完全没入海中,退潮时才露出些许礁盘,只有一些渔民偶尔路过,在上面暂时歇脚。
但它的地理位置极为特殊,处在南沙群岛核心区域,距离中业岛不过二十多公里,向北还能通往西沙群岛。
这样的地方,怎么可能不被盯上?事实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周边国家都对它虎视眈眈,甚至在地图上把它划入自己的版图。
但真正决定它命运的,是1988年的那场海战。
那一年,中国海军在南沙收复了六个岛礁,渚碧礁就是其中之一。
从那一刻起,这片礁盘的命运发生了改变。
最初,驻守的官兵只能搭建高脚屋,木板搭成的小房子,风一吹就摇摇晃晃,一场台风就能让整个屋子变形。
更别提补给问题,淡水全靠天上下雨,蔬菜稀缺到看到一片绿叶都能让人惊喜。
尽管如此,官兵们仍然坚守着,因为他们知道,这不仅仅是几座高脚屋的问题,而是国家主权的象征。
但仅仅守着是不够的,南海的局势从未平静,越南、菲律宾等国在南沙的活动越来越频繁,他们甚至在强占的岛礁上修建了永久性建筑。
面对这样的局面,中国不可能无动于衷。2013年,一艘中国登陆舰悄然驶向渚碧礁,船上装载的不是武器,而是建筑材料。
外界一开始并未察觉异样,直到一年后,渚碧礁的面貌彻底变了。
这次不是简单的修建高脚屋,而是全面的填海造陆。
中国动用了亚洲最大的自航绞吸挖泥船,通过先进的吹填技术,让珊瑚砂慢慢堆积,最终形成陆地。
整个过程迅速而高效,仅仅一年多时间,渚碧礁的陆地面积就超过了一平方公里,到2015年底,更是扩展到4.3平方公里,成为南沙第二大岛。
看到这样的变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坐不住了,纷纷指责中国破坏生态环境。
但事实是,这种填海方式对环境的影响早有评估,而且比起其他国家对珊瑚礁的无序破坏,中国的建设明显更有规划。
岛屿有了,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利用。
渚碧岛的形状狭长,正适合修建机场。2015年7月,工程正式启动,仅仅几个月后,一条跑道就出现在岛上。2016年,中国民航飞机成功试飞,从海南到渚碧岛只需要两个小时。
这不仅意味着岛上的人员和物资运输更加便捷,更重要的是,中国对南沙的控制能力大大增强。
南海的天空,从此有了更多属于中国的航线。
但渚碧岛的建设并没有停步。2016年,岛上建起了一座灯塔,为过往船只提供导航服务。
淡水问题也得到解决,海水淡化设备让驻岛官兵不再依赖雨水。
更令人惊讶的是,随着绿化工程的推进,岛上竟然种出了蔬菜,还建起了养殖场,鸡鸭鱼虾一应俱全。
曾经连喝水都困难的地方,如今成了自给自足的海上基地。
当然,渚碧岛的意义远不止后勤保障。
在南沙群岛的布局中,它与永暑岛、美济岛形成了一个稳定的三角支撑,牢牢掌控着这片海域。
而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它为未来的南沙发展铺平了道路。
有人说,南海的岛礁之争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总有一天,该收回的终究会收回。
渚碧岛的崛起,或许正是这场历史变局中的关键一步。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报道,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