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食其(郦食其为什么不劝韩信退兵)
郦食其是刘邦最为优秀的外交家,他最后结局如何?
郦食其是楚汉争霸期间最出色的纵横家之一,他在六旬之时才投靠刘邦,却给刘邦提出了极具指导意义的统一全国的策略,并且凭借出色的外交才能只身劝降了拥兵数十万的齐国。而郦食其的人生结局却是十分的悲惨——在劝降齐国之后又被齐王田广烹杀,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郦生瞋目案剑叱使者曰:“走!复入言沛公,吾高阳酒徒也,非儒人也。”
公元前205年,刘邦乘着项羽北伐齐国的间隙联络各路诸侯,率领五十六万大军一举攻占了西楚的都城彭城。但是没想到在刚刚取得胜利之后,却被项羽的三万精兵击溃,反楚联盟瞬间瓦解。次月,刘邦守正残兵退守荥阳,并派韩信出兵重新征服了魏王豹。此时韩信建议:“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即韩信认为当务之急乃是平定北伐,增强实力以与项羽对峙。但是韩信刚走,刘邦再次被项羽围困,被逼无奈之际,刘邦打算放弃成皋以东的领地,重新退守关中。
此时郦食其提出——汉军不但不能西退,反而应该逆流而上,继续东征。因为“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只有占领了敖仓,掌握了天下粮草之所在,才能稳准阵脚,才能形成“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杜大行之道,距蜚狐之口,守白马之津”的形势。所以,“原(愿)足下急复进兵”。刘邦“乃从其画,复守敖仓”。
此时的北路军韩信已经取得了空前的胜利——他在井陉之战中取胜,俘虏赵王歇,随后迫使燕国投降,现在北方只剩下了最难啃的骨头——齐国。从整个策略上来看,郦食其与韩信是不谋而合的,他也认为刘邦若想夺取天下,此时的当务之急就是拿下齐国。但是“田广据千里之齐,田间将二十万之众,军于历城,诸田宗彊,负海阻河济,南近楚,人多变诈,足下虽遣数十万师,未可以岁月破也”,即,齐国是实力最强的诸侯之一,如果大汉要强行使用武力来平定齐国,则一方面浪费时间,一方面消耗自己的实力。所以,用说客游说齐国,让他们主动投降才是上策,而最合适的说客正是郦食其本人。
郦食其奉命前往齐国见到齐王田广之后,先是分析了刘邦与项羽的优缺点,又分析了当前的国内形势,最终得出的结论便是——田广跟着刘邦有肉吃,跟着项羽只能坐以待毙。听闻之后“田广以为然,乃听郦生,罢历下兵守战备,与郦生日纵酒”。
但正在郦食其已经劝降齐王田广之后,北伐途中的韩信却犯难了——汉王命我率领精兵平定北方,没想到竟然让一个儒生凭三寸不烂之舌抢了功劳,那这个仗我到底是打还是不打啊。韩信的谋士蒯彻说:“打!必须打啊!您是带兵的将军,打仗是您的天职,不打仗怎么在天下人面前证明您的价值呢!再说了,汉王命您东征,却没下令让您停止东征啊(将军受诏击齐,而汉独发间使下齐,宁有诏止将军乎?何以得毋行也!且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之舌,下齐七十余城,将军将数万众,岁余乃下赵五十余,为将数岁,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韩信一听,蒯彻说得十分有道理啊,于是他便在已经得知齐国投降的消息之后继续向齐国进军,早已撤防的齐国当然禁不住军事天才韩信的强烈攻势。
此时的田广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只好再求郦食其想办法组织韩信的进军,但“高阳酒徒”郦食其才不给田广这个面子,也不惧怕田广的威胁呢,他说:“老子不会替你求情的(而公不为若更言)”。知道大势已去的齐王田广便对郦食其使用了烹刑,随后引兵向东逃遁。
郦食其在关键时刻让刘邦保住敖仓,占据了天下粮草之所在,又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劝降了齐国,可以说是给汉朝建国立下了不世之功。若没有郦食其的游说,则田广必然会屯集重兵防御韩信,那么齐国就真的“未可以岁月破”了。而郦食其之死也让刘邦感到十分的惋惜,汉朝建立之后刘邦破格将郦食其之子郦疥封为高梁侯。
郦食其的正确读音?
郦食其的正确读音是(lì yì jī)。
郦食其(lì yì jī),战国末期人,少年家贫,爱好读书,担任陈留门吏,孤傲不驯。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秋天,得知陈胜和项梁相继起兵,隐匿不出,静观时局发展。
刘邦攻打陈留时,率众跟随,献计攻克陈留郡和贡献大批军粮,封为广野君,以三寸之舌游说列国,为刘邦建立灭秦抗楚“统一战线”做了重大贡献;出面劝降秦国守将,辅佐刘邦攻破武关,率先攻破咸阳,灭亡秦朝。
楚汉相争时期,建议夺取荥阳,占据敖仓,夺取有利据点和粮食补给,为日后逆转形势、反败为胜奠定基础。奉命出使齐国,劝齐王田广以七十余城归顺。
扩展资料:
惨遭烹杀
韩信听说郦食其没费吹灰之力,坐在车上跑了一趟,凭三寸不烂之舌便取得了齐国七十余座城池,心中很不服气,就乘夜幕的掩护,带兵越过平原偷偷地袭击齐国。齐王田广听说汉兵已到,认为是郦食其出卖了自己,便对郦食其说:“如果你能阻止汉军进攻的话,我让你活着,若不然的话,我就要烹杀了你!”
郦生说:“干大事业的人不拘小节,有大德的人也不怕别人责备。我不会替你再去游说韩信!”这样,齐王便烹杀了郦食其,带兵向东逃跑而去。刘邦在分封列侯功臣时,很是思念郦食其。
郦食其 为什么读(yì jī)?!
这是一种异读法,古今字由于其分工不同,读音亦不尽相同。许多人名、地名、物名保留了古代的读音,与今音异读。如“食”、“其”等,在用于人名时,“食 ”读yì,“其”读jī。
郦食[yì]其[jī](公元前268年—公元前203年),陈留县高阳乡人,秦末楚汉时人,刘邦手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说客。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秋,陈胜、项梁起义,郦食其隐匿不出,静观时局发展。刘邦兵临陈留,访求当地豪杰,郦食其乃跟随刘邦,用计攻克陈留,得到大批军粮。
刘邦封食其为广野君,出使各国诸侯;以其弟郦商为将,进攻秦朝。秋,兵临武关,郦食其劝秦将归降,不战而下武关,刘邦攻入咸阳,秦朝灭亡。
郦食其以其三寸之舌游说列国,为刘邦的“统一战线”做了重大贡献,尤其是在楚汉战争后期,游说了齐国归顺,刘邦平定英布后,分封时很挂念郦食其,想封其子郦疥为侯,虽然郦疥多次领兵打仗,但军功未至于封侯,最后刘邦仍破例封郦疥为高粱侯。
扩展资料
异读法的作用:
异读法是五十年代兴起的用以取代“系铃”和“解铃”两格(简称“铃格”)的谜法。它包括本字的声调变异、声母或韵母的一方变换和声韵母各异三个基本内容。谜中的字,经过异读,都会引起字义的变化。
用改变一个字词的读音来表示不同的意义或者不同的词性。这实际上是词义引申发展的结果。语言中的某一个字词,当其产生了新的意义或新的语法作用时,为了在读音上有所区别,并使之表达得更加明确,就把这个字词读为另一种读音,以表示差异。
古汉语中的某些字词要异读,原因是很多的。其中,由于通用假借、古今字、外来语以及古书注解相沿所致则是一个重要原因。
郦食其怎么读?
读音:lì yì jī。
郦食其是战国末期人,魏安釐王在位时生于魏国陈留高阳。早年爱好读书,关注各国局势。魏王假三年(公元前225年)秋,秦国攻灭魏国,食其家贫落魄,沦为陈留门吏,孤傲不驯 。
历史评价
在汉朝的开国谋士中,郦食其稳健不如萧何,战略眼光不如张良,机智不如陈平。但他纵酒使气,疏阔狂放,跟刘邦很对脾气,很可能是刘邦最喜欢的一个。
他不仅富于谋略,而且敢作敢为,勇于冒险,以非凡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见解,为刘邦成就大业做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
郦食其怎么读?
郦食其的读音为:lì、 yì、 jī
一、郦拼音: lì 、 zhí
释义:
[ lì ]
姓。
[ zhí ]
〔~县〕古地名,在今中国河南省南阳市西北。
二、食拼音: shí 、yì
释义:
[ shí ]
1.吃。特指吃饭:~肉。废寝忘~。
2.吃的东西:面~。小鸡觅~。丰衣足~。
3.供食用或调味用的:~糖。~盐。
4.人所见到的日、月亏缺或完全看不到的现象:日~。月~。
[ yì ]
用于人名,如郦食其(jī)(汉朝人)。
三、其拼音: qí 、 jī
释义:
[ qí ]
1.人称代词。他(她、它)的;他(她、它)们的:各得~所。自圆~说。
2.人称代词。他(她、它);他(她、它)们:促~早日实现。不能任~自流。
3.指示代词。那个;那样:查无~事。不厌~烦。
4.指示代词。虚指:忘~所以。
5.姓。
6.表示揣测、反诘:岂~然乎?。~奈我何?
7.表示请求或命令:子~勉之!
8.词缀:极~。尤~。如~。
[ jī ]
用于人名,郦食其(Lì Yìjī),汉朝人。
这是一种异读法,古今字由于其分工不同,读音亦不尽相同。许多人名、地名、物名保留了古代的读音,与今音异读。如“食”、“其”等,在用于人名时,“食 ”读yì,“其”读jī。
郦食[yì]其[jī](公元前268年—公元前203年),陈留县高阳乡人,秦末楚汉时人,刘邦手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说客。
少年家境贫寒,好读书,只得当了一名看管里门的下贱小吏。但是尽管如此,县中的贤士和豪强却不敢随便役使他,县里的人们都称他为“狂生”。
《郦食其传》原文及翻译是什么?
《郦食其传》原文如下:
郦食其,陈留高阳人也。好读书,家贫落魄,无衣食业。为里监门,然吏县中贤豪不敢役,皆谓之狂生。
闻沛公略地陈留郊,沛公麾下骑士适郦生里中子,沛公时时问邑中贤豪。骑士归,食其见,谓曰:“吾闻沛公嫚易人,有大略,此真吾所愿从游。……若见沛公,谓曰‘臣里中有郦生,年六十余,长八尺,人皆谓之狂生,自谓我非狂’。”骑士曰:“沛公不喜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溺其中。与人言,常大骂。未可以儒生说也。” 食其曰:“第言之。”
沛公至高阳传舍,使人召食其。食其至,入谒,沛公方踞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食其。食其入,则长揖不拜,曰:“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且欲率诸侯破秦也?”沛公骂曰:“竖儒!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而攻秦,何谓助秦攻诸侯乎?” 食其曰:“必欲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于是沛公辍洗,起衣,延食其上坐,谢之。食其因言六国从衡时。沛公喜,赐食其食,问曰:“计安出?” 食其曰:“足下起瓦合之卒,收散乱之兵,不满万人,欲以径入强秦,此所谓探虎口者也。夫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也,今其城中又多积粟。臣知其令,今请使,令下足下。即不听,足下举兵攻之,臣为内应。”于是遣食其往,沛公引兵随之,遂下陈留。号郦食其为广野君。
译文如下:
郦食其是陈留高阳人。他自幼就非常喜欢读书,但是因为家境贫寒,穷困潦倒,连能供得起自己穿衣吃饭的产业都没有。因此只当了一名看管里门的小吏,但是县中的贤士和豪强却都不敢随便役使他,县里的人们因此称他为“狂生”。
后来他听说沛公带兵攻城略地来到陈留郊外,而且沛公部下的一个骑士刚好是郦食其邻里故人的儿子,沛公时常向他打听他家乡的贤士俊杰。某天,骑士回了家。郦食其看到他,就对他说道:“我听说沛公高傲而且看不起人,但他是个有远大谋略的人,这也正是我真正想要追随的人。你如果见到沛公,可以这样对他说,‘我的家乡有位郦先生,年纪已有六十多岁,身高八尺,人们都称他是狂生,但是他自己说并非狂生。’”骑士回答说:“沛公并不喜欢儒生,许多人头戴儒生的帽子来见他,他就立刻把他们的帽子摘下来,在里边撒尿。在和人谈话的时候,动不动就破口大骂。所以您最好不要以儒生的身份去向他游说。”郦食其说:“你只管像我教你的这样说。”
后来沛公来到高阳,在高阳的旅舍住下,派人去召郦食其前来见面。郦生来到旅舍,先递进自己的名片,沛公正坐在床边伸着两腿让两个女人洗脚,就叫郦生来见。郦生进去,只是作个长揖而没有倾身下拜,并且说:“您是想帮助秦国攻打诸侯呢,还是想率领诸侯灭掉秦国?”沛公骂道:“你个奴才相儒生!天下的人同受秦朝的苦已经很久了,所以诸侯们才陆续起兵反抗暴秦,你怎么说帮助秦国攻打诸侯呢?”郦生说:“如果您下决心聚合民众,召集义兵来推翻暴虐无道的秦王朝,那就不应该用这种踞慢无礼的态度来接见长者。”于是沛公立刻停止了洗脚,穿整齐衣裳,把郦生请到了上宾的座位,并且向他道歉。郦生趁机谈了六国合纵连横所用的谋略,沛公喜出望外,命人端上饭来,让郦生进餐,然后问道:“那您看今天我们的计策该怎么制定呢?”郦生说道:“您把乌合之众,散乱之兵收集起来,总共也不满一万人,如果以此来直接和强秦对抗的话,那就是人们所常说的探虎口啊。陈留是天下的交通要道,四通八达的地方,现在城里又有很多存粮。我和陈留的县令很是要好,请您派我到他那里去一趟,让他向您来投降。他若是不听从的话,您再发兵攻城,我在城内又可以作为内应。”于是沛公就派遣郦生前往,自己带兵紧随其后,这样就攻取了陈留。战争结束后赐给郦食其广野君的称号。
作者
《郦食其传》出自《汉书》,作者是班固。
赏析
《郦食其传》是“民以食为天”这句话的出处,也体现了自古以为吃这件事情在人们心中所占的重要位置。
郦食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