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木MOC抗战中国火炮载具战车图鉴(九)
书接上文
本文内容一览
1.法制 哈奇开斯M1890式“佛郎机”速射炮
“弗朗机”炮是一种极为简易的火炮门类,放在二战时期的武器分类中可以勉强算作是“小速射炮”。
佛郎机炮最早可以追溯到15世纪后期至16世纪初期欧洲,这类火炮能连续开火,弹丸射出时出如同火蛇,又被称为速射炮。中国使用弗朗机的最早记录是在明朝,当时是由葡萄牙人传入中国的,明代称葡萄牙为佛郎机,所以就炮命名为佛郎机炮。这类武器在主要的抗日队伍中并不常见,多为游击队所使用的武器,估计是从哪个晚清时期留下的军火库找到的,虽然这类火炮早早落后了时代,但是放在游击队手里也算是一门奇袭日寇的利器了。
2.法制 哈奇开斯M1930式13.2mm高射机枪
从轻机枪到重机枪再到防空用的高射机枪,哈奇开斯系列的机枪在抗战初期便是最早大量进入中国的机枪种类之一,就比如哈奇开斯M1922轻机枪早在1930年前就进入了中国,而且在东北军中大量使用,取得了相当多的好评。早在1929年的《制式兵器刍议》中就被定位制式轻机枪,甚至一度准备装备全国,但是由于法国方面在弹药上的漫天要价以及设计理念落后导致最后中国的制式机枪被“捷克制”代替,尽管如此,在防空武器方面,抗战初期的中国还是没有停止哈奇开斯枪族的引入。
3.英制 维克斯QF 4.5英寸(115mm)榴弹炮
此炮为英军20世纪初装备,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该炮一战后改装为橡胶轮胎和新式轮轴与刹车,可以机械化牵引。该种火炮为一战时期英国援助给沙皇俄国。到了抗战时期苏联又将这种淘汰的老旧火炮援助给中国,37年的援助武器清单中包括80门4.5英寸速射榴弹炮。该种火炮极为沉重,拖拽不容易,国内瘦小的骡马根本承受不起。当时炮兵部队都不敢派这种火炮上到前线去,因为沉重的火炮移动起来极为不便,撤退时往往来不及转移而落入敌手。而炮兵丢炮的话会受到严厉的制裁。
4.英制 维克斯QF2.95型75mm山炮
这门山炮据资料发现是北洋军第7师进口装备过,之后因为武器短缺也投入了抗日战争。维克斯QF2.95型75mm山炮是有名的殖民地炮,英国,美国等许多殖民地部队都使用这个炮(欧洲野战陆军装备很少),这个炮非常轻,一改当时中国军队所装备的英式火炮都非常沉重的普遍印象,总重就3百多公斤,只要分解成3大件就能驮载运输,美国后来的M1A1型75mm山炮就在其基础上进化的产品。
5.汉造 “克”式野战炮
克虏伯75mm野战炮一时间风靡当时的中国炮兵,在民国初年使用的克虏伯75mm野炮国内各厂都曾加以仿制。最著名的就是汉阳厂仿制的汉造克虏伯75野炮。
75毫米29倍径克式野炮,沪厂1913年生产,同年汉厂亦制造此炮(两者常见的外形明显区别是沪造无炮盾,汉造有炮盾,而若是带有迷彩的则可能是国外购入的)。此炮的炮架为双轮单脚式。此炮到抗战时期仍是中国军队炮兵的主力火炮之一,从侧面也显示出当时国内火炮普遍过时,缺乏合适国情的新炮的窘境 。
该炮在抗战爆发时除了装备各步兵部队外,还被编进炮兵第九团等部队集中使用。中央军校和汤山炮校等部门也有装备。
6.法制 施耐德MLE式1897型75mm榴弹炮
这门炮是一战时期著名的法国火炮,在中国因为其优异的性能和作战手感被炮兵们诙谐得称作为“75小姐”,在一战时期也算是法军的宝贝,而且世界上众多国家都曾装备过,比如波兰和德国(缴获品)。
此炮从20世纪初一直用到二战结束。国军的一些野战部队炮兵营装备过施耐德75野炮,比如第74军炮兵团第二营。龙云的滇军也从法国人手里购买了一批施耐德75野炮。该炮现在存世的比较多。
顺带一提,该炮在国产影视剧中也多次出现,比如亮剑中的“意大利炮”其实就是法国75小姐。
7.法制 施耐德S.E.L型47mm步兵炮
士乃德是二战时期中国对“Schneider(现译作:施耐德)的另一种音译”,
这款“轻山炮”原名为“施耐德极轻辅助兵器”(Matériel d'accompagnement Schneider extra léger ),简写为S.E.L。虽然称作山炮,但实际上却是一门“步兵炮”。当年联华洋行曾表示:此炮重量虽小......威力甚为可观.......堪充骑炮或山炮。
事实也确实如此,这款炮堪称火炮设计领域的典范之作。不仅威力不逊于日本山炮,而且可以拆卸成35公斤左右的小件,人力即可运输。这对于缺乏优质骡马资源的中国军队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一点。于是,S.E.L就这样“半路出家”,远嫁东方,成了“山炮”。
8.法制 施耐德M1919式75毫米山炮
比“轻山炮”稍重的,还有法制的M1919式75毫米和105毫米炮,前者共计40门,后者仅有4门。与之前所提的“轻山炮”一样,他们也源自同一批军贸中。这批施耐德火炮中,有28门后被编入独立炮兵第九团。
1938年时参加了豫东作战,1939年又参加了反攻南宁作战,可谓是追南逐北,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中国被称为施耐德1919式75重山炮。该炮特点也是小巧轻便,由两匹比利时马拖拽。适合当时中国糟糕的路面状况,是炮兵的福音。粤军和南京政府共进口40门,与上一种轻山炮的遭遇类似,由于弹药缺乏很快退役,交给粤军等部队使用。
基本上这几种炮由于弹药不多抗日战争结束时就都退役了。该炮没被当时的中国军队重视的原因而是一直被当做苏援火炮到达之前的一种过渡性的武器。
9.法制 施耐德M1919式105毫米山炮
施耐德1919式105mm山地榴弹炮,此炮曾经出口到西班牙、南斯拉夫和希腊等国。
此炮一开始是粤军的订单,但陈济棠下台后广东方面无意购买,后来南京接过广东未完成的订单后加购了一个连四门,可能是买来试用。在1937年编成的炮兵第9团中,第2、3营装备的是施耐德1919式75山炮,第3营装备的就是施耐德1919式105山炮。
10.法制 施耐德M1918式155mm榴弹炮
除了各种各样的施耐德山炮和野战炮的订单,当时中国军队还有一批施耐德M1917和M1918式155mm榴弹炮,两者主要的外观区别不大,故本文在此不做区分。
其中前者为滇军采购,但数量稀少只有两门,曾经在滇军的一次阵地守卫战中给予了日寇沉重一击。后者则是美国购买生产许可后的美国造,抗战期间曾有一部分援助给中国远征军。
11.法制 哈奇开斯M1930型25mm高射炮
抗日战争前夕滇军通过各种订单渠道也为自己购买了大量的法式装备,其中就包括各种防空武器,除了前面介绍的哈奇开斯高射机枪外,滇军还购买了机炮以及和中央军同款的博福斯M1929型75mm防空炮,有文献指出滇军购买的机炮是哈奇开斯25mm高炮,但数量极其稀少,据说数量只有4门。该炮性能数据不详。
12.国造 “中圆牌”火炮牵引车
自东北落入敌手,随后日寇的铁蹄又对西北和中华大地逐步蚕食,张/阎二人的中国自造汽车梦(民生牌汽车/山西牌汽车)从此告一段落,但是,不屈的中华民族并没有放弃最后的希望,在随后的对日作战中,中国自己又生产出来了一种火炮牵引车,用于牵引炮兵们手中越来越重的“大家伙”们,有了这种牵引车的帮助,负责拖炮的骡马们也终于可以歇歇脚了,而中国的“战场之神”各类火炮们的腿脚也更利索了。这辆火炮牵引车就是“中圆”。
中国人自己的汽车工厂被日军侵占并不是中国自研卡车的终点。1935年3月,中国方面同梅赛德斯·奔驰公司在上海成立了中国汽车制造公司。中国方面出资、奔驰公司出技术与配件,在上海的组装工厂装配“中圆牌”2.5吨柴油卡车,首批装配100辆。即便是抗战爆发打断了中国进一步雄心勃勃的合资计划。但战争的需求仍然激起“中圆牌”卡车的惊人产量,从抗战爆发之后到1939年9月停产之前,“中圆”牌卡车装配数量达2000余辆,是滇缅公路的主要运力。
但实际上,中圆牌的这款火炮牵引车顶多算一半的中国自造载具,因为这辆车的零件完全是靠奔驰公司提供,国内只是负责将这些零件组装起来。因为外形原因,中圆牌火炮牵引车经常被误认为是和它外形相似的民生75牌卡车。两者其实是完全不相干的两辆车。中圆牌火炮牵引车能够拖动大部分当时中国自造的火炮。
13.法制 雪铁龙C4半履带牵引车
1931年,日寇逐渐亮出了自己的獠牙,但此时的中华大地却依然战火不断。但是,即便是这样动荡的局势依然动摇不了心大的法国人。1931年,法国奢侈品品牌LV的相关负责人为了向世人展示自己的旅行箱以及其相关衍生产品优异的性能和质量,十分大胆的策划了一个声势浩大的“东方之旅”,另一个参与这次远游计划的是雪铁龙汽车公司。“东方之旅”的大概内容是雪铁龙公司提供一支由具备当时最前卫设计的半履带车组成的大型车队,搭载着LV品牌的旅行箱、旅行床等旅行用品,翻越喜马拉雅,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中国巡回展览,之后再一路南下,进入法属越南乘船回到法国(还有一说是沿着丝绸之路原路返回)。
不管怎么样,法国人的这个“东方之旅”有两个意图,一是向全世界证明雪铁龙和LV的各项卓越的品质,二是将这些东西带到中国,趁机发一笔战争横财。
雪铁龙车队在到达北京之后便向当时的中国军队推销了自己的雪铁龙半履带车,然而考虑到维护问题和昂贵的价格,并没有被中国军队购买。不久后这支车队便开始南下前往越南,雪铁龙车队途径云南时,被当地人误以为是来盗窃文物的。于是车队便向滇军孝敬了一辆没有经过特殊挂载的雪铁龙C4型半履带车,以保障自己的安全。此外,车队在刚刚进入中国前往北京的途中还被误认为是日军,遭到国人袭击。因此车队返回欧洲时,才机灵了起来,不仅避开了危险区,还插上了青天白日旗以防止被中国军队误伤。
回到滇军方面,日军在滇南防御战中曾在进攻一处滇军阵地时扬言“驻守在这里的中国军队没有重型火炮”、“三个小时内拿下阵地”。结果在他们刚刚开始冲锋的时候就被几轮炮击轰的找不着北了。进行炮击任务的正是滇军购买的施耐德M1917型155mm榴弹炮。但是这两门炮的重量却够当时的“中圆牌”牵引车吃一壶的了,牵引车都拉不动,更别说骡马了。后来推测能够转移这两门大炮的东西只有曾经法国人留下的雪铁龙C4半履带车了,雪铁龙C4虽然是老式车型,但是此时却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至于这辆车的结局尚不明确,有说是日军空袭滇军火炮阵地时被摧毁了,也有说是年久失修报废掉了。
14.国造 Triumph Model H三轮摩托车
事实上,民国时期并不只是从外国进口摩托车,部分有识之士已经萌生了自主研发摩托车的志向,而且开始出现了生产摩托车零件的工厂,比如刘凤麟创办的麟记蓄电池厂。该厂民国22年(1933年)开始生产A、B电池、汽车和摩托车电池、固定型电池以及蓄电池充电设备。街道上最先进的洋玩意就数摩托车。然而,目前尚未发现当时生产整车的摩托车工厂的资料记录,但在摩托车的使用方面,有资料的记录就比较多了。有趣的是,受旧社会语言环境的变化,资料中记载的”摩托车”有时候被叫作”两轮摩托",有时候被叫作”机器脚踏车",有时候甚至会被叫作”自行车"。但都不影响它在民国的时代背景里留下的特殊印记。
15.国造 资圆牌卡车
“中圆”牌牵引车的大获全胜激励了不少中国人,不过“中圆牌”毕竟是来料加工的组装产品,不符合国防工业自主的原则。于是资源委员会在抗战爆发前购入了一个在国内的美国汽车工厂,自行设计成功“资源”牌四吨载重车,制成样车4辆,这个汽车工厂被列为中央机器厂第五厂。但第五厂方案1937年才谈定,抗战同样阻碍了第五厂机器设备的交货之路。但是好在“资源”牌卡车最后还是顺利交付了一批卡车用于抗战。
16.美制 福特M1930式卡车
通过各种渠道购买用于战争的卡车载具并不是什么某个单独抗战队伍的专利,在当时的中国军队中,能有卡车用于运输和转移已经算是非常现代化的方式了,各路抗寇队伍毫不挑剔,不管是军用卡车还是普通的民用货运卡车,只要是能够提高军队的机械化程度,价格合理,保养方便就是最好的衡量是否购买一辆卡车的标准了,最早进入中国汽车市场的品牌之一是福特,福特自然能够成为早期中国大地运输力量重要的一部分了。
17.美制 福特T2型救护车
这是最早进入中国的民用救护车之一,很多中国当时的主要城市中担任大部分医院的较为常见救护车的就是福特T2型救护车。抗日战争爆发之后,这些民用救护车也担任起了后方转移运输伤员的作用。
18.法制 CK-M23半履带装甲车
皖系军阀曾经购买了一批CK-M23半履带车。第二次直奉战争之后,仅存的老式装甲车被南京国民政府收编,作为各大陆军载具学校的教练车。直至抗战爆发之后随着机械化200师的不断整编重新投入战争变成中国坦克部队战争机器的一部分。
19.法制 雷诺FT-17(启拉力机枪型)
抗日战争接近尾声时滇军曾买过一批法制的“雷诺”FT-17轻型坦克用于弥补滇军战车队在抗战期间的损失,然而滇军购买的法国造“雷诺”FT-17坦克在随后到来的“昆明事变”中被国民政府派去的军队收缴了4辆。滇军的装甲力量从此一蹶不振。
20.法制 雷诺AMR-UE超轻坦克(7.5mm机枪型)
中国抗战期间最出名的装甲师200师曾经装备过一款搭载7.7mm机枪的UE坦克,和1929年装备的卡登·洛依德超轻型坦克形貌相似,共10辆。不过由于性能孱弱,仅做训练使用在抗战中镜头不多,在后来的战争中也只是填补购来的CV-33超轻坦克损失的空缺。滇军自己的战车队也拥有一批UE坦克,只不过全是1931年被法国淘汰的试验车,搭载7.5mm机枪。滇军战车队的坦克在抗战期间主要是随着远征军进入东南亚作战。
21.法制 雷诺AMR-ZB轻型坦克(哈奇开斯13.2mm机枪型)
雷诺ZB型轻型坦克在抗战中的出镜率不高,也没什么名气,这大概与其采购数量稀少有关。抗日战争期间,中央军方面一共采购了12辆这种坦克,其中主要装备的是一门47mm炮。同时,滇军也同期采购了部分雷诺ZB型轻型坦克,和中央军不同,滇军购买的主要是搭载一门13.2mm机枪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