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一词源于何时,春节是在什么时候成为国家法定假日的?
“春节”假期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节假日,没有之一。今年的时间还比往年更是多了一天。今天人们过的“春节”是中国农历的第一天,俗称过年(正月初一)。“春节”的到来意味着草木凋零的寒冬即将过去,万物复苏的季节即将到来。事实上中国历史上的“春节”并非岁首(正月初一),而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今年(2025年)的立春之日是2月3日,根据古代人们的这一习俗,今年的2月3日(农历的正月初六)才是春节(过年)。中国有史以来都是以农业为主的农耕社会。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世世代代农民们播种施肥(庄稼)的唯一依据,不可或缺。“”阴历”每年的正月初一,在1914年以前叫“元日”或“元旦”。有白居易《七年元日对酒五首之二》、王安石的《元日》和毛滂的《玉楼春-己卯岁元日》等诗词为证。
七年元日对酒五首之二
——白居易
众老忧添岁,余衰喜入春。
年开第七秋,屈指几多人。
元 日
——【宋】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玉楼春-己卯岁元日
——【宋】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酴酥沉冻酒。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醉乡深处少相知,祗与东君偏故旧。
“春节”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尧舜禹时期,相传帝舜继承天子之日,带领人们祭拜天地,于是人们便把帝舜继位的这一天定为新年的第一天,叫做岁首,也就是夏历的新年。这与今天全世界都在使用的阳历以耶稣诞生那一年的第一天作为“元旦”似乎相似。不过夏历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新年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名称。
先秦时期有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称谓;两汉时期称为三朝、正日、岁旦、正旦等;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又被称为元日、元首、岁朝、元辰等;唐宋元明时期将此称为元旦、岁日、元、新正、新元等;到了清朝时期,一直叫元日或元旦。
晚清知名人士民国初期代总理——朱启钤
为什么叫元日和元旦呢?在古代对“春节”的多种称谓中,“元旦”最为普遍,时间也最长,“元”之本意为“头”,引申为开始,《说文解字》一书中对“旦”的解释是这样的:“从日见一上,一,地也。”表示太阳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意为早晨。正月初一的第一个早晨,代表一年的第一个早晨。所以称“元旦”或“正日”。不过每个时期或朝代新年的日期是有所不同的,夏朝定在一月初一,商朝改为十二月初一,周朝又改为十一月初一,到了秦朝又改到了十月初一。直到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汉武帝接受司马迁等人的建议,开始使用《太初历》,恢复了夏历(即农历),明确规定正月初一为岁首,并把二十四节气立法。虽然这之后的历朝历代对历法有过修改,但依据离不开《太初历》,仍然以孟春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新年的第一天。
中国历史的开山鼻祖——司马迁
到了民国初期,为了保持与西方国家一致,孙中山先生竭力推荐使用阳历,为了区别“阴历”与“阳历”第一天的称谓(因为“阴历”与“阳历”的第一天都称“元旦”),由当时的民国代总理朱启钤先生建议,后经民国临时大总统袁世凯批准,从民国二年(1914年)开始,将每年阴历(农历)的第一天(正月初一)确定为“春节”,阳历的第一天为“元旦”。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使用“公历纪年法”,正式将公历(阳历)的1月1日确定为“元旦”,将农历的正月初一这一天定为“春节”。政府部门、工厂、学校的作息时间和书籍、报刊杂志的出版日期均采用“阳历”。(阳历是罗马大帝儒略-恺撒于公元前46年始创的,称为“儒略历”。公元1582年《儒略历》经重新修订后,逐渐完善成了今天通用的公历,也有人称其为“阳历”、“西历”、“新历”等。这种历法从二十世纪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被普遍使用。农民种地播种、秋收的时间仍然采用“阴历”。“阴历”又称“农历”、“夏历”、“旧历”等。从汉朝开始至明朝这一历史时期,人们在古代六种历法《皇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曾历》的基础上,分别做了五次重大的历法改革或修订。修订后历法的名称依次是《太初历》(汉朝)、《大明历》(南北朝)、《戊寅元历》(唐朝)、《授时历》(元朝)和《时宪历》(明朝)。到了清朝时期,民间流行的一种历书,经清朝皇帝御定为《御定万年历》万年意指清朝的江山万年长久。今天流行的“阴历”因此而来。
古罗马不可一世的恺撒大帝
新年成为普天同庆的“良辰佳节”是从唐太宗李世民时代开始的。新年吃饺子是从宋朝开始的。明朝开始出现接灶神、贴门神、除夕守岁、十五赏灯等习俗。清朝对过年是非常重视的,宫廷玉里这一天极尽奢华,皇帝写“福”字赐给群臣,过年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才算结束,其中猜灯谜是极为流行的取乐方式。明清时期,达官贵人之间流行互送名贴或登门拜访,平民百姓之间讲究互赠礼品,相互拜年。在新年期间舞狮、舞龙、踩高跷、演戏、说书等娱乐活动开始出现,让人们目不暇接,这一时期,新年习俗与传统文化融为一体,成为集中体现中国几千年风俗文化的一大载体。但在此期间,并没有将此确定为国家法定假日。
“春节”这一概念,严格来说,起源于民国二年(1914年),至今只不过100多年的历史,“春节”在民国时期是没有国家法定假日的。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中才首次提出将“春节”定为国家的法定假日,不过当时确定的假期只有3天。7天的假期是在1999年以后才开始的,“春节”成为国家的法定假期,至今也不过才七十多年的历史,今年的“春节”假期是8天,比往年多了一天。“春节”8天的假期是不是就这样延续下去,我和大家一样,只能翘首以盼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