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侵华日军编制
日本在中国驻军始于1901年《辛丑条约》,根据此条约, 日本在天津至山海关铁路沿线拥有驻兵权, 1905年的《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附约》又使日本取得了在满洲附属地区的驻兵权。
1912年1月1日, 日本借口保护租界侨民,派陆军 500名抵汉口; 3月4日, 日本又借口“北京事变”,即由山海关调入北京 100名日军, 并陆续增兵,到 3月6日京津地区驻日军已达 2400余名。
1918年10月初,侵驻东三省北部之日军已达6万人;1936年初,日军在满洲有独立守备步兵4个大队约 4800名,满洲驻屯师团约 5800名;在华北的兵力达到 1800名,同年5月更是剧增至 5000名。
1939年9月, 日本陆军中央在南京新设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撤销原在华中的华中派遣军司令部,总司令官由教育总监西尾寿造大将担任,统领在华的全部陆军部队,包括华北方面军、第十一、第十三、第二十一军。
其中:华北方面军直辖第二十七、第三十五、第一一○师团及独立混成第一、第八、第十五旅团;第十一军下辖第三、第六、第十三、第三十四、第三十九、第四十师团及独立混成第十四、十八旅团; 第十三军下辖第十五、第十七、第二十二、第一一六师团及独立混成第十一、第十二、第十三、第十七旅团; 第二十一军下辖第五、第十八、第三十八、第一◯四师团及台湾混成旅团、近卫混成旅团。此次改编进行到 1939年底大体告一段落。
1940年5月,日本陆军中央部指示修改充实军备计划,在华进行实力调整, 增派近卫、第四两个精锐师团约 2万人,同时削减在华兵力,将 85万人压缩至 72万人左右。同年7月,中国派遣军完成编制定额。
关于空军, 西尾总司令就任时,命令在华北的第三飞行集团长统一领导华北、华中的全部航空部队,命令在华南方面的第二十一独立飞行队配属于第二十一军,配置如下:
第三飞行集团司令部(集团长木下敏中将,驻北平), 辖独立飞行第十六中队(侦察)、飞行第六十战队(重轰炸) 等; 第一飞行团辖独立飞行第八十三中队(侦察)、独立飞行第十中队(战斗)、飞行第九十战队(轻轰炸)等; 第三飞行团 (团长菅原道大少将, 驻汉口), 辖独立飞行第十七中队(侦察)、飞行第四十四战队 (侦察)、飞行第五十九战队(战斗)、飞行第七十五战队 (轻轰炸)等; 第二十一独立飞行队(队长石川爱大佐,驻广州), 辖独立飞行第八十二中队(侦察)、飞行第八十四中队(战斗)等。当时共计 18个中队,183架飞机。
海军方面,日军最初活动于长江流域,此后不断增派舰队,侵略范围也日益扩大,频繁活动于中国各海海域。1917年12月15日, 日军以“千代田”、“宇治”、“隅田”、“伏见”、“鸟羽”编成第七战队,合并编入第三舰队; 1918年将第七战队独立出来,编成遣华舰队, 在长江流域及中国沿海活动; 1919年8月9日又将其改编成第一遣外舰队,主要活动于长江流域和长江以南中国沿海。
1926年6月到 1927年4月下旬,第一遣外舰队编制如下:第一部队辖“利根”、“安宅”、“嵯峨”、“浦风”、“保津”、“势多”、“坚田”、“比良”、“鸟羽”、“伏见”、“隅田”、“天龙”、“月内”、“八云”、“矢矧”各舰及第二十四、第十八驱逐舰队;第二部队辖“平户”、第十六、第九驱逐舰队;临时所属部队辖“阿武隈”、“球磨”、“鹤见”及第二十五、二十八驱逐舰队。1927年 5月16日, 日本以“平户”、“对马”及第九驱逐舰队编成第二遣外舰队,活动于长江以北方面。
民国16年之后,日军各舰队及其活动区域、兵力配备如下表:
除了陆海空军之外,日军在华东北地区还驻有一秘密部队,这就是令世人深恶痛绝的细菌部队。
1936年,日本天皇裕仁以秘密的敕令给日军参谋本部和陆军省,令在我国东北建立两个大规模的细菌战部队,一个即是以石井实验室所为基础建立的部队, 为保守秘密起见, 称为“关东军防疫给水部”,另一个称为“关东军兽疫预防部”。1941年,当希特勒军开始进犯苏联后,这两个部队即以秘密番号, 分别称为“七三一部队”和“一○○部队”,均为关东军建制内,并直属关东军总司令。
七三一部队是一个拥有约 3000名科学技术人员的强大军用细菌联合制造厂,包括研究部、试验部、防疫给水部、生产部、器材部、训练部、医疗部、总务部,下辖林口支队、牡丹江支队、孙吴支队、海拉尔支队; 一○○部队有 600—800人,分为总务部、第一部、第二部、第三部和第四部,总务部下辖实验场、研究分部、设计分部,第二部下辖六个分部,分别是细菌分部、病理分部、实验动物分部、有机化学分部、植物学分部、专门研究细菌战分部,部队还包括大连支队、拉古支队、东安马匹防疫部、东宁马匹防疫部、克山马匹防疫部、鸡宁马匹防疫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