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直奉战争张作霖惨败,第二次对战时,他为何能吊打直系?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在中国的近代史上,北洋军阀时期是一个特殊的时期,既不同于帝王统治的封建时期,又有别于后期的民国时期,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军阀割据的乱世。
其中直系和奉系军阀之间发生的直奉大战,是直接影响了中国历史走向的战争。
在直奉大战中,第一次仓皇落败的东北王张作霖,仅仅用了两年的时间便卷土重来,并且强势击败了直系联军。
那么,他又是凭借什么优势取得了胜利呢?
铩羽而归的东北军
1916年,丢下共和、妄想复辟帝制的袁世凯憋憋屈屈地撒手人寰,黎元洪成为中华民国的大总统。
但实际上当时的政府却是被控制在段祺瑞、冯国璋等北洋军阀实权派的手中,所以这一段时间被称为北洋政权。
从北洋政权的构成来看,国会、政法机构等国家重要机关的领导人,主要是由北洋系军阀所担任。
这也直接造成了各派系之间的军阀争斗不断。
1920年,以吴佩孚、曹锟等军阀为主的直系军阀,与段祺瑞为首的北洋政府发生了利益冲突。
随后不久,对外宣称保持中立的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也派出了军队与直系军阀组成了所谓的“讨逆军”。
吴佩孚
这一次北洋军阀的武装冲突仅仅持续了五天,直奉联军便将皖系军阀段祺瑞击败,直奉联军顺势进入北京,成为当时北洋政府的实际掌控人。
然而,这两支为了利益而联手的联军,很快就因为利益问题而产生了纠纷。
吴佩孚认为张作霖在战争中,实际上并没有出太多的力,张作霖则认为大家理所应当平分获得的利益。
双方因为“分赃不均”而产生了分歧,先是直系军阀纷纷指责张作霖,在同样有日本人后台的梁士饴内阁偏袒奉系。
随后又开始把矛头指向了张作霖,继而发生了在河北长辛店、马厂一带的军事直接冲突。
奉系军阀是在张作霖的授意下,已经做好战斗准备的,在1月中期就开始陆续把兵力调到关内。
当时奉军的总兵力已经达到了12万,而直系军阀的兵力则只有10万,在人数上奉军是占有优势的,但直系军阀早就已经做好了相应的准备,依托城镇和防御工事以逸待劳。
张作霖
起初双方可以算是势均力敌的,但是随着齐燮元、冯玉祥、陈光远等督军纷纷站队直系,颁布张作霖的“十大罪状”之后。
被奉军临时收编的奉军16师临阵倒戈,直接导致西线开始溃退。
紧接着,东线的奉军旅长鲍得山,惧战按兵不动,导致阵线出现了缺口敌军趁机反扑。
在不得已情况下,奉军开始撤退,而直系军阀则乘胜追击,一直把奉军打回了关外。
最后还是滦州的英国领事,和一些美国的传教士出面调停。
并且英国军舰也开到了滦州以作警告,双方这才偃旗息鼓宣布停战。
这一次双方开战的时间并不长,总体不过十多天的时间,但是奉军的溃败则是在人们意料之外的。
当时的东北王张作霖和日本人交好,东北军获得了日本人大量的武装力量。
再加上东北军物资丰富,所以是当时各路军阀中少有几支,能够“吃饱穿暖打得响”的队伍之一,战斗力也是各路军阀中公认的强大。
但是在这一次战斗中,奉军不仅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实力,而且还出现了指挥不力、军心不稳的情况,从而直接导致奉军整体大败。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当时奉军直接战死的士兵多达2万余人,被俘、缴械、成为逃兵的则多达5万多人,张作霖的经济损失更是达到了惊人的三千万元。
如果不是当时的英美等国干预,和东北的日本人出面,那么吴佩孚的直系军队,很有可能继续挺进山海关继续追击。
卧薪尝胆的东北军
从整体方面来说,奉系军阀的失败,并不是一个偶然的因素,而是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吴佩孚等人在战斗开始之前,就已经开始造势。
表面上是在向当时的内阁总理梁士饴发难,实际上则是用“日本人后台”这个致命的弱点攻击张作霖。
当时日本人刚刚占领胶济铁路不久,正是国人心中愤懑的时候,因此当时的舆论导向是基本倾向于直系吴佩孚的。
对于舆论导向的问题,其实张作霖是在很早之前就已经有所准备的。
他曾经在刚刚进入北京时,便开始联络孙中山、段祺瑞和“鞭子帅”张勋。
企图通过确认这三个人的同盟关系,来瓦解曹锟与吴佩孚之间的关系,并且营造出对自己有利的舆论。
只不过张勋因为复辟,而深陷舆论漩涡,段祺瑞刚刚被赶下政坛,孙中山则因为陈炯明叛变而自顾不暇。
这三个人都正巧被自己的事务所扰,并没有给张作霖提供有效的帮助。
其次,虽然奉军有日本提供的先进武器,士兵们在作战时也都比较勇猛,但是在整体素质上要比直军逊色许多。
众所周知,张作霖和他的那些军阀兄弟们,大多都是绿林土匪出身,靠的就是勇猛和智谋,但是却缺乏正规专业的军事素养。
奉军中的士兵也大多是农猎户出身,一旦没有了军官的指挥和老兵的带领,基本就难以形成有效的战斗力。
而反观直军,则大多都是从清末军队中走过来的老兵,军官也大多经过军事学校的专业培训。
双方从操练、行军、作战意识、作战方法、战略战术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所以在直军之中有冯玉祥、萧耀南等众多著名将领,而奉军当中却屈指可数。
冯玉祥
据说吴佩孚经常在作战时,亲临前线视察,甚至能够与官兵坐在一起吃行军饭,这在当时来说不是一般军阀、军官能够做到的事情。
而且吴佩孚还精通孙子兵法、六韬等兵法战策,他自己也总结出版过一些文学著作。
从这一点来说,领导层的能力差距,也是决定第一次直奉战争胜负的关键原因之一。
另外,日军这一次没有给奉军提供帮助,也是奉军打败仗的原因之一。
虽然张作霖曾经说,英美等国的干预是“洋蛤蟆叫”,但不可否认的是,奉军是靠日本人的支援,才在军阀大战中逐渐站稳脚跟,日本人不仅仅提供了武器和补给,而且还在各军旅中还有军事参谋。
但是在这一次大战开始之前,日本人因为英美等国家限制,不得不把军队中的参谋撤回,这样就对奉军的战斗力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也正是因为有着众多因素的影响,奉军在出关的这一场声势浩大的战斗中才落得大败。
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一场失败,让张作霖意识到了奉军的不足之处。
在回到关外之后,马上就着手从地方到军队的一系列改革。
在张作霖撤回奉天之前,吴佩孚曾经操控北洋政府,对奉系军阀冯德麟、吴俊生等人进行了加封。
同时也让他们对张作霖进行夹击,但是东北地区只是领命,却并没有执行。
张作霖回到奉天之后,还直接宣布脱离中央政府的管辖实行“自制”。
并且给自己一个“东北保安总司令”的头衔,从政治上直接摆脱了北洋政府钳制的同时,也加强了对东北各省的管辖。
因为断掉了与北洋军阀的政治关系,所以张作霖也名正言顺地断掉了给政府的税收,转为给东北地区使用。
这就让以矿产、林产、盐运、贸易驰名的东北,能够有更多的财力物力进行建设,同时也断了北洋政府的税收和物资供给。
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中,有许多败兵携带枪支逃回老家,这就给当地的治安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张作霖也对东北各地区的治安政策,进行了重新调整,裁撤、更换了一部分不作为的警察局长,加强了自卫团的权力和兵力。
张作霖的这一系列动作,都是在他回到奉天不久,便火速发出并且执行的。
有些人甚至认为他是在返回奉天的途中,便已经做出的相应的部署。
对于军事方面,张作霖同样做出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其中的第一刀,就砍向了那些和他出生入死的老兄弟。
张作霖从这一次战争过程中,就已经发现了奉军基本素养的缺陷。
于是回到奉天之后,便对那些作战不力、不听指挥的军官进行了严惩,轻则罢官下大狱,重则经过军事法庭审判之后进行枪毙。
那些尸位素餐、没有真本事、跟不上时代节奏的老兄弟,也都被他用“杯酒释兵权”的方式夺了兵权,许下空职位用高薪养了起来。
在重用人才方面,张作霖也加大了投入,不仅让东北陆军讲武堂的毕业军官,直接到奉军中任职。
而且还花费重金,从日本请军事教官、购买武器装备,打造了两个重炮旅,而且还组建了当时全国最为先进、齐全的海军。
还有300架飞机组成的4个航空大队,同时还在后勤补给、军工维修生产等方面,加大了投资力度,已经能够达到每年生产150门大炮,和20多万发炮弹的程度。
经过一系列的改革,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治安以及军事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改进。
对于奉军来说,只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一雪前耻。
一雪前耻的第二次直奉大战
与奉军相比,直系军阀可以说是变得混乱不堪。
一方面,曹锟因为贿选成为大总统,而遭到百姓和军阀们的口诛笔伐。
吴佩孚则一面练兵一面对其他军阀进行连年讨伐。
最主要的是曹锟和吴佩孚之间,因为有了利益的冲突,而已经形成了“保定”和“洛阳”两个派别,并且掌握兵权的军阀之间屡屡发生摩擦。
与此同时,日本方面在经过对谍报人员,反馈上来的信息进行判断之后,认定了第二次直奉大战必将爆发。
并且根据现有情况,奉军有很大获胜几率。
于是,便主动赠送奉军150多吨武器装备,并且给奉军提供了更多的军事情报,用以换取未来能够得到的利益。
1924年9月,已经做好战前准备的奉军,调集了黑吉辽三省17万兵力。
对直隶、山东等6省25万人的直系部队开始了进攻,第二次直奉战争正式打响。
与上次不同的是,这一次优势则几乎完全体现在了奉军一方。
奉军不仅有日本德国的先进武器,而且还从作战方式和作战意识上有了很大的不同,直接导致直系军阀节节败退。
在第一次战争时,吴佩孚主要采用的是“突袭”“闪电战”等方式,但这一次这些招数则完全无效。
反倒是奉军以张学良、吴俊升、李景林、许兰洲等将领,分成6个单独行动又相互兼顾的军区。
在陆海空军和重炮的掩护下平行前进,这种立体推进方法让直军损失惨重。
另外,直军因为连年征战,导致没有来得及进行部队整体升级。
而且也产生了一定的厌战情绪,再加上吴佩孚把主力集中在榆关一带,被奉军团团围住之后,直接造成补给困难。
一部分官兵因为没有正常发放军饷,甚至产生了哗变。
而吴佩孚也作出了从其他部队,抽调兵力镇压的错误决定,导致被吴佩孚称为王牌部队的第3师,在榆关地区被奉军全歼。
与此同时,正在北京的冯玉祥、胡景翼和孙岳突然发动了兵变,直接控制了北京的各大重要机构。
而吴佩孚则再一次仓皇抽回前线的队伍驰援北京,这又让战争前线的战局彻底倒向了奉军。
从9月15日到11月3日,第二次直奉大战进行了50多天的战斗。
这一次则是以吴佩孚的主力部队几乎被全歼、直系军阀分崩离析、北京的北洋政府,成为张作霖以及冯玉祥等“降将”手中的结果,而宣告结束。
结语
仅仅间隔两年的时间,两场直奉战争却取得了两个不同的结果。
虽然其中有着一定的大环境造成的影响,但更主要的还是奉军能够及时总结错误,并且做出相应的改变。
不过,这毕竟只是军阀之间为了利益的争斗,对国家和百姓并没有带来多大的益处。
反倒是把外国势力引入到国内军阀的争斗中,也对百姓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灾难。
参考资料:
《日本陆军与第二次直奉战争》郭循春
《从档案看1922年的直奉战争》军事历史研究
《民国时期战争大参考》张明金